您的位置 : 首页 历史百科

关于感恩的典故,感恩不走形式

作者:墨权艺术 2024-01-03 22:08:16

1620年,著名的"五月花"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。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,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,处在饥寒交迫之中,冬天过去时,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多人。

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,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,在欢庆丰收的日子,按照宗教传统习俗,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,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,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。

1863年,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,直到如今。届时,家家团聚,举国同庆,其盛大、热烈的情形,不亚于我们过春节。

感恩节虽然不是中国的节日,但“感恩”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普世价值,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帮相爱的处世理念。“滴水之恩,当以涌泉相报”细数中国历史上有关感恩的故事,深深刻在骨子里的感恩~~

一饭千金
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,父母双亡。每天到河边去钓鱼充饥。有一个老婆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,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。韩信后来追随刘邦,建功立业,被封为王,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,派人四处寻找,最后以千金相赠。

衔环结草,以报恩德
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,出自《左传》。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,不使殉葬,爱妾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,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,绊倒恩人的敌手;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,黄雀衔来白环四枚,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,身居高位。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,比喻受人恩惠,定当厚报,生死不渝。明朝时冯梦龙在《醒世恒言》中写道:大恩未报,刻刻于怀。衔环结草,生死不负。

知遇之恩
春秋时期,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,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。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,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。二人因此结为知音,听到子期因病去世,伯牙痛惜伤感,摔破了古琴,从此不再抚琴弹奏,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。

慈母之恩
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《游子吟》一诗: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

感恩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中,渗透在我们的品格中,因为感恩,所以我们懂得爱人;因为感恩,所以才感觉到温暖。不要吝啬言语,羞于表达,何不趁着今天,对身边的人说一声感谢。

相关推荐

雾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遇冷时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冰晶,它们悬浮在空中,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雾。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昼夜温差较大,且湿度较高的地区。雾的出现,不仅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,也是大自然为我们上演的一场精彩的物理变化。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霜的形成,其实是水蒸气在接近冰点的温度下,直接在物体表

【每日一典】生灵涂炭亦作“生民涂炭”。生灵:犹生民,即百姓;人类。孔颖达《毛诗正义序》:“有益于生灵。”亦指生命。沈约《与徐勉书》:“而开年以来,病增虑切,当由生灵有限,劳役过差,总此雕竭,归之暮年。”涂:烂泥;炭:炭火。老百姓陷于泥潭,坠于火坑。比喻人民处于极其痛苦的境地。语见《尚书•仲虺之浩》:

风风雨雨【读 音】:fēng fēng yǔ yǔ【释 义】:不断地刮风下雨。比喻障碍重重。又比喻时代动荡,谣言纷传。【出 自】:元·张可久《晋天乐·忆鉴湖》:“风风雨雨清明,莺莺燕燕关情。”例句1. 风风雨雨过去了,天气会变晴,一切都无所谓了。2. 愿我们的爱情日益牢固,风风雨雨同甘共苦。3. 愿

《竹枝词二首》其一【唐】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作品赏析:这是诗人写的一首关于青年男女的爱情诗,诗人借用少女的口吻,把一个沉浸于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,通过杨柳青青把春日里少女对钦慕男子的那种充满欢喜却又担忧,那种饱含希望却又疑虑的复杂心理描写的活灵活现,诗